
幼教所13-15日舉辦2016百年幼教論壇暨學術研討會,進入科技時代,今年探討主題「童年.媒體-數位科技時代中的孩童圖像」,關心幼兒媒體教育與兒童發展人士齊聚一堂,共同關注改變文化情境中的孩童經驗,思考並審視日常生活中孩童與媒體的關係,也一同探討「童年」在當今媒體世界中的建構與消費。
幼教所表示,新媒體與科技不斷變遷,持續挑戰人類童年的建構。許多論述開始指出,新媒體科技的發展,已對當代孩童的生活產生無法避免且不可逆的影響,也帶來了新的傳記性生命型態。
共同合辦單位、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主任林佩蓉也提到,現在很多父母以電視或三C產品餵養小孩,這些影音節目不只影響孩童發展,檢視當中內容,也呈現社會對於孩童的印象。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個階段,究竟如何提供適合的環境、培養媒體素養能力,正是當今重要議題。
幼教所表示,新媒體與科技不斷變遷,持續挑戰人類童年的建構。許多論述開始指出,新媒體科技的發展,已對當代孩童的生活產生無法避免且不可逆的影響,也帶來了新的傳記性生命型態。
共同合辦單位、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主任林佩蓉也提到,現在很多父母以電視或三C產品餵養小孩,這些影音節目不只影響孩童發展,檢視當中內容,也呈現社會對於孩童的印象。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個階段,究竟如何提供適合的環境、培養媒體素養能力,正是當今重要議題。

幼教所長倪鳴香則說,「我們從正向的觀點出發,期盼媒體對孩子的正面影響發揚光大並普遍推廣。」她希望透過論壇能讓普羅大眾看到媒體好的一面,並體會好的媒體製作對兒童的正面影響。
論壇從13日下午會前會開始,先由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與來自臺北各地的高中生,一起談論孩童眼中的媒體。多位學者和研究生也在隨後兩天會議中,分享各自對於童年媒體、童年敘事的研究成果。
論壇從13日下午會前會開始,先由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與來自臺北各地的高中生,一起談論孩童眼中的媒體。多位學者和研究生也在隨後兩天會議中,分享各自對於童年媒體、童年敘事的研究成果。

幼教學者之外,研討會也邀請多位媒體人參與。其中電影導演王小棣分享自己的作品《擁抱大白熊》、《剪刀、石頭、布》,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儒修從《想飛的輪椅女孩》看兒童媒體,兒童節目製作人唐台齡則將以自身經驗,探討數位時代兒童節目呈現的兒童形象。
這場論壇也吸引許多第一線幼教工作者和對岸學者參與,分別從學術理論和幼教現場相互對話交流。臺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14日也到場致意,並向與會者報告當前政府幼兒托育與教育策略和困境,期待透過學者與業界相互激盪,提供更多政府施政參考,公私協力以提升幼教品質。
這場論壇也吸引許多第一線幼教工作者和對岸學者參與,分別從學術理論和幼教現場相互對話交流。臺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14日也到場致意,並向與會者報告當前政府幼兒托育與教育策略和困境,期待透過學者與業界相互激盪,提供更多政府施政參考,公私協力以提升幼教品質。
全文轉自國立政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