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腹瀉時,牛奶泡淡些、改喝無乳糖奶粉、甚至禁食,都不是標準的照顧法則。其實只要提供「吸收之窗」需要的養分,將營養運送到體內,就可以減輕腹瀉症狀……

兒童腹瀉時,醫生會建議牛奶泡淡一些,或者改喝無乳糖的奶粉等等,不過說老實話,這些建議既不是最標準、也不是最重要的照顧法則。真正可以減輕腹瀉的做法,其實是鼓勵飲用「加了一點點鹽巴的米湯」。
不論大人或小孩,當感染嚴重腹瀉時,小腸黏膜幾乎都被病毒、細菌攻擊得落花流水,導致本來黏膜上負責幫忙吸收的酵素、細胞,大部分都已破壞殆盡,無法執行吸收與消化的功能。所以腹瀉時噴射出的便便,基本上都是未消化完全、帶有刺激性的物質,自然容易傷害皮膚,造成嬰幼兒的尿布疹。
雖然蛋白質、脂肪、乳糖等等,幾乎都無法被腸胃道消化,但幸好上帝特別給腹瀉者留下了一扇「吸收之窗」,就在我們的小腸黏膜深處,仍然保有完整的功能。這個倖存的吸收之窗,名字就叫做「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
喝鹽巴米湯減緩症狀
顧名思義,這個傳輸器所運送的兩種物質,其實就是「稀飯」和「鹽巴」所分解而成的「葡萄糖與鈉離子」。當腸道中這兩種物質在一定的比例下,就可以經由這扇「吸收之窗」,運送一些營養到體內,而且還可以順便吸收水分,減緩腹瀉的嚴重度,以預防脫水,真是一舉數得!
所以當小病人腹瀉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來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怎麼做呢?很簡單,先熬一鍋稀飯,接著撈取半杯米湯,加上兩杯開水和四分之一茶匙的鹽巴,每天以這樣的鹽巴米湯補充水分,就可以了。
若平常沒在使用廚房,無米可煮,此時可藉由市售的「電解質液」來替代「鹽巴米湯」。這些所謂電解質液的原理,同樣是希望透過「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來幫助病人吸收水分,因此裡頭最重要的成分,當然就是葡萄糖和鈉離子。
不過民眾購買時請注意:很多電解質液,糖分比例太高了,甚至比運動飲料還甜,喝下去之後滲透壓不平衡,腹瀉反而更嚴重。因此購買時請認明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每一○○毫升不可超過二‧五公克,滲透壓小於二五○ mOsm/公升,才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電解質液。
以前我們當醫學生時,都學過一個口訣叫做「BRAT飲食」,四個字母分別代表香蕉(banana)、米(rice)、蘋果(apple)和土司(toast),聽說腹瀉時吃這四樣食物,可以減輕症狀。不過這幾年來,大家已經不太相信這套古老的說詞。香蕉的部分則是要選擇「綠色」的生香蕉。身為一位熱心的兒科醫師,我曾經效法神農氏的精神,剝了一根來吃,媽媽咪呀!像在吃粉筆一樣,又澀又苦,比藥粉還難吃,不信的人可以親自嘗嘗看。看來BRAT口訣,只剩下RT可用了。
禁食過久,小腸黏膜會萎縮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黃醫師你愈講愈複雜,我們小孩得腸胃炎,不給他吃東西、喝水,『禁食』就不拉了,大不了打個點滴,豈不更方便?」
當然不是如此,而且各位要明白「腹瀉時禁食」,其實也是一個古老過時的做法。禁食雖然看似有效,但那只是表面而已,實際上禁食一旦超過十二小時,小腸黏膜就開始萎縮,讓本來就已經是斷壁殘垣的消化道,更是雪上加霜。禁食過久,小腸恢復期會拖長,使小孩病程更久、住院天數更長、請假日數更多,何苦來哉?
所以大家要記得,從孩子腹瀉第一天開始,就以少量多次的米湯稀飯餵食,讓小腸至少「有點事情可做」,不致萎縮退化。等病毒、細菌被免疫系統殺光之後,馬上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
延伸閱讀:
黃瑽寧:嬰幼兒慢性腹瀉,也許不是感染?
黃瑽寧:寶寶病不停,先別怪罪免疫功能
葉國偉:治療腸胃炎,比止吐止瀉更重要的事
來源:黃瑽寧醫師:腹瀉別禁食,喝米湯更好
不論大人或小孩,當感染嚴重腹瀉時,小腸黏膜幾乎都被病毒、細菌攻擊得落花流水,導致本來黏膜上負責幫忙吸收的酵素、細胞,大部分都已破壞殆盡,無法執行吸收與消化的功能。所以腹瀉時噴射出的便便,基本上都是未消化完全、帶有刺激性的物質,自然容易傷害皮膚,造成嬰幼兒的尿布疹。
雖然蛋白質、脂肪、乳糖等等,幾乎都無法被腸胃道消化,但幸好上帝特別給腹瀉者留下了一扇「吸收之窗」,就在我們的小腸黏膜深處,仍然保有完整的功能。這個倖存的吸收之窗,名字就叫做「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
喝鹽巴米湯減緩症狀
顧名思義,這個傳輸器所運送的兩種物質,其實就是「稀飯」和「鹽巴」所分解而成的「葡萄糖與鈉離子」。當腸道中這兩種物質在一定的比例下,就可以經由這扇「吸收之窗」,運送一些營養到體內,而且還可以順便吸收水分,減緩腹瀉的嚴重度,以預防脫水,真是一舉數得!
所以當小病人腹瀉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來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怎麼做呢?很簡單,先熬一鍋稀飯,接著撈取半杯米湯,加上兩杯開水和四分之一茶匙的鹽巴,每天以這樣的鹽巴米湯補充水分,就可以了。
若平常沒在使用廚房,無米可煮,此時可藉由市售的「電解質液」來替代「鹽巴米湯」。這些所謂電解質液的原理,同樣是希望透過「葡萄糖─鈉離子」傳輸器,來幫助病人吸收水分,因此裡頭最重要的成分,當然就是葡萄糖和鈉離子。
不過民眾購買時請注意:很多電解質液,糖分比例太高了,甚至比運動飲料還甜,喝下去之後滲透壓不平衡,腹瀉反而更嚴重。因此購買時請認明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每一○○毫升不可超過二‧五公克,滲透壓小於二五○ mOsm/公升,才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電解質液。
以前我們當醫學生時,都學過一個口訣叫做「BRAT飲食」,四個字母分別代表香蕉(banana)、米(rice)、蘋果(apple)和土司(toast),聽說腹瀉時吃這四樣食物,可以減輕症狀。不過這幾年來,大家已經不太相信這套古老的說詞。香蕉的部分則是要選擇「綠色」的生香蕉。身為一位熱心的兒科醫師,我曾經效法神農氏的精神,剝了一根來吃,媽媽咪呀!像在吃粉筆一樣,又澀又苦,比藥粉還難吃,不信的人可以親自嘗嘗看。看來BRAT口訣,只剩下RT可用了。
禁食過久,小腸黏膜會萎縮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黃醫師你愈講愈複雜,我們小孩得腸胃炎,不給他吃東西、喝水,『禁食』就不拉了,大不了打個點滴,豈不更方便?」
當然不是如此,而且各位要明白「腹瀉時禁食」,其實也是一個古老過時的做法。禁食雖然看似有效,但那只是表面而已,實際上禁食一旦超過十二小時,小腸黏膜就開始萎縮,讓本來就已經是斷壁殘垣的消化道,更是雪上加霜。禁食過久,小腸恢復期會拖長,使小孩病程更久、住院天數更長、請假日數更多,何苦來哉?
所以大家要記得,從孩子腹瀉第一天開始,就以少量多次的米湯稀飯餵食,讓小腸至少「有點事情可做」,不致萎縮退化。等病毒、細菌被免疫系統殺光之後,馬上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
延伸閱讀:
黃瑽寧:嬰幼兒慢性腹瀉,也許不是感染?
黃瑽寧:寶寶病不停,先別怪罪免疫功能
葉國偉:治療腸胃炎,比止吐止瀉更重要的事
來源:黃瑽寧醫師:腹瀉別禁食,喝米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