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mometer-1539191_640
  中秋連假發現家人家裡6個月大的女兒額頭有輕微發燒熱度,回家後開始有持續發燒3-5天,原本診所診斷可能是腺病毒,後續發現身體上出現大片紅斑,卡介苗接種處紅腫,眼白開始出現血紅色,手腳指尖脫皮,嘴巴發炎無法進食,出現脫水狀況,轉至大醫院後醫師診斷符合四項川崎氏症病狀並檢查出還有B型流感。
  到底什麼是川崎氏症?相信很多人都還不太了解,似乎以前的健康教育知道有提到,藉由這個機會和家裡有小寶貝的家長、保母們分享~

川崎氏症由來?

  最早是由日本一位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於西元1967年首先提出所報告出來的,通常發生在6個月至5歲間的幼童,而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約為1.5 比1。據流行病學統計,全世界盛行率最高的國家為日本,其次為韓國,台灣則位居第三,每十萬個小於五歲孩童約有六十九人可能得到川崎氏症而發病高峰期約在每年的4~6月之間。

川崎氏症主要症狀

川崎病的診斷主要是依據病人的臨床症狀表現,包括:
1.持續高燒 5天以上
2.全身出現皮疹 (台灣的兒童還會有一個特徵,就是之前接種卡介苗的疤痕會突然泛紅)
3.頸部淋巴腺腫大(大於1.5公分 )
4.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5.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紅裂甚至出血
6.手腳指尖浮腫或皮膚脫皮的現象。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所制定的川崎病診斷標準,以上2-6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項,加上持續高燒四到五天以上,並且能排除其他可以造成類似症狀的疾病,才能診斷為「典型的川崎病」,一般的黃金治療期大約是5-10天。
   除了以上症狀,得到川崎氏症之孩童還會出現以下臨床表徵:腹瀉、嘔吐或腹痛(61%);躁動不安(50%);咳嗽或流鼻水(35%);食慾降低導致進食量減少(37%);虛弱(19%);關節疼痛(15%)。而在實驗室生化檢驗數據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異常:CRP、ESR 升高(Elevation of acute phase reactants,CRP,ESR);白血球數目增加 (leukocytosis);正色素性、正血球性貧血 (normocytic,normochromic anemia);血小板數目增加 (thrombocytosis);肝功能指數上升(elevation of ALT/AST)。

目前治療方式

   川崎氏症的病因仍然未明,一般認為可能還是與感染之後造成的”免疫反應”有關,進而引起全身器官血管的發炎,此病沒有針對病原有特殊療法。急性期常合併使用靜脈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與高劑量「阿斯匹靈(Aspirin)」,川崎病影響最重要的合併症主要是心血管病變,也是造成病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恢復期時,病患需持續低劑量的阿司匹靈約6-8個星期。此時低劑量的阿司匹靈主要是取其抗血栓的效果。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需長期治療,甚至需併用其它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直到病變改善為止並後續配合醫院醫師定期追蹤治療。
 

結論與參考資訊

  隨著近年來醫學發達演進及病例增加,醫院與醫師對於治療也有一定的治療與診斷方式,家長與長輩還不需要過度的緊張與恐慌。目前台灣川崎症好發率佔全球第3,且很容易被誤診,提醒家中的父母提高警覺,孩子發燒超過5天即應就醫檢查,避免誤診錯失醫師治療的最好時期。

資料來源:
1.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川崎症中心(中華川崎症關懷協會)
2.新北市藥師公會-川崎氏症之最新治療準則
3.親子天下Baby7期-認識小兒棘手疾病:川崎症
4.維基百科-川崎氏病
5.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川崎症的小兒心臟科醫師觀點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其他醫療主題:一般兒科~淺談川崎氏症
7.中時電子報-川崎氏症好發期 今年提前報到 2016.3.21